綿綿舊情
【綿綿舊情】【2007/12/28 聯合報/汪其楣】
編出本土、外來,東方、西方混搭得宜的大型表演,其實就是組合了當時民眾感官經驗裡的台灣……
認識『藝霞』,正是她們鼎盛的時代。
1970年代中期,我還在文化大學任教,也是我們這一批留學回國的「青年學者」認識本土、學習傳統的年代。白天在音樂系排演西洋歌劇,晚上到國藝中心看京劇,還有梆子、川劇、潮劇、福州戲、紹興戲這些妙不可言的地方戲曲,也在國劇組跟梨園前輩梁秀娟、孫元彬練基本功,到侯佑宗教室學鑼鼓點,跟同事邱坤良跑靈安社,領略北管子弟戲,跟老師傅張命首、許福能學皮影,到宜蘭林讚成家中見識他獨門的懸絲傀儡,也就在這期間,看到一票難求的『藝霞歌舞劇團』。
成立於1960年代中期,結束於80年代中期,這個全國最大型的歌舞劇團,在當年,已先於今日流行的論述,是個成功的「文化創意產業」。
嚴格的訓練及品管,推陳出新的舞台景觀,目不暇給的歌舞內容,在還沒有政府補助、企業贊助、行銷包裝的時代,在電影、電視、外台戲曲的環伺中,殺出重圍,建立一條熱鬧的戲路。不但每套新節目可巡迴上一年,而且,還有今日任何表演團體最羨慕的,在台灣南北都有固定的演出場地,如台北的第一劇場、遠東戲院,高雄的今日育樂中心等,每到一都會,駐地至少一個月。
擁有三十二位基本歌舞演員和三大卡車的服裝道具,到海外巡演不但不擔心成本,而且票房狂滿,譬如1971年在香港就連演兩個月,收入三百多萬港幣,往東南亞巡迴也曾掀起熱潮。
幸好有『藝霞』,讓我看到當代民間藝人的生命力,結合了歌仔戲、新劇、芭蕾、現代舞、爵士舞、民族舞,國、台、英、日語的流行歌,編出本土、外來,東方、西方混搭得宜的大型表演,當時只覺「變化無窮、左右逢源」,現在回想,其實就是組合了當時民眾感官經驗裡的台灣,難得的不只是「俗擱有力」,而且「高尚美麗」。
至今我仍讚嘆,誰是幕後擅長修剪的導演之手?讓通俗的歌舞短劇能結合得如此簡明流暢、豐富多變。燈光布景服裝髮型十分繁美,卻迅速俐落,令觀眾驚喜連連,又是何等的舞台技術與管理?
清一色的女演員住在團裡,訓練扎實、排練純熟,演出時活力四射,能歌、善舞,抒情、逗樂,女妝嬌媚、扮男俊俏。幾位特別突出的主角,對於情緒的掌握甚為細膩;就算到了後期,樂師受不了一天三場的重任,轉而改為進錄音間預製音帶,現場是對嘴的歌舞,觀眾仍對她們的投射力激賞不已。整體的藝霞,讓人覺得就是「尊重表演藝術」這個書名的印證。
王振玉、王月霞兄妹創辦的『藝霞』原名『芸霞』,初期請月霞的舞蹈老師林香芸擔任教習,共同編導。林香芸的母親就是台灣歌壇第一跨界名家林是好,她是樂團小提琴手、聲樂家,日治時代便已灌製了無數台灣民謠、流行歌曲和東西藝術歌曲。她也是藝霞早期學員的歌唱老師。林香芸和蔡瑞月、李彩娥、李淑芬等同為戰後為台灣開疆闢土的舞蹈家,她熟悉日本、滿州、中國戲曲的舞蹈技巧與風格,並擅長將藝術與商業結合。林香芸退出後,王振玉集結全家大小十餘人的力量,傾全部家產悉心經營,把歌舞團帶到令人尊敬的高峰,直到1984年他因病逝世。
當年最紅的台柱,就是仍在歌仔戲界擅演文武花丑各種角色的「小咪」。她的舞台魅力無人匹敵,每回在DM上看到小咪的名字,就想跑去看她演戲,看她怎麼過戲癮,怎麼收放自如。
小咪曾與楊麗花同台,也常參加河洛、黃香蓮、唐美雲等劇團的演出,在戲曲舞台轉化發揮她的藝霞基本功和表演才華;最近又以前輩帶領後輩的體貼與氣度,參加海山戲館《綿綿舊情——阿隆的苦戀歌》演出;讓人們思想起藝霞種種,更想念那個有傳承也有創造的時代,和來自各個領域,綻放光芒的表演家。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hcmpwuet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